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媒体融合时代报纸记者如何写好文字消息以第二(3)

来源:化工设计通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本届获奖作品中还能看到,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交替使用已成常例,这有助于打破平铺直叙的节奏,让文章错落有致。 三、消息的通讯化表达 梳理本届

从本届获奖作品中还能看到,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交替使用已成常例,这有助于打破平铺直叙的节奏,让文章错落有致。

三、消息的通讯化表达

梳理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消息写作借鉴通讯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学者李良荣将消息定义为:“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将通讯定义为:“详细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弥补消息的不足。”[7]

学者钱莲生认为,现阶段消息的“尴尬”当是受众不断增长的信息获取需求与审美感受不足的矛盾的体现。一方面,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消息给受众的审美感受远远不足[8]。

消息文体的演变,不仅是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归因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内战时的“倒金字塔结构”之所以长期盛行,原因在于当时电报这个传播载体,因为战时信号时常中断,所以必须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率先发送出去,由此形成头重脚轻的独特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具备高度的实用性,但不足之处是形式刻板、缺少美感,没有创意。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不再成为问题,“倒金字塔结构”的报道方式逐渐失去垄断地位。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新闻发布呈现出即时、滚动、递进的优势,因为出版周期的局限,报纸消息无法抗衡时效性的挑战,只能通过追求文本的完整性、深度化、审美性来作出应对。通讯化的表现手法自然成为消息文体改革的重要路径。

当然,我们应对看到,在网络传播兴起之前,伴随着“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逐步确立,新闻界就自发掀起了新闻文体的改革,穆青提出“视觉新闻、新闻散文化”等观念,对消息写作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记者郭玲春所开创的“会议消息模式”更是提供了改革的实践样本。

首先,当下的消息写作呈现出新闻故事化的倾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成为新闻界的行规准则,而且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的一部分。《收养脑瘫儿14年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一文并没有使用鲜明的导语,而是以一段母亲与养子之间的温暖对话作为开场,由此开始了倒叙,讲述了环卫工夫妇捡到一个弃儿,结果发现是脑瘫,后来不离不弃将其抚养成人的暖心故事。

不会翻身,不会爬,每次哭的时候,头都向后仰着。

去医院那天,下大雪,冯亚宁在医院院子里嚎啕大哭。

孩子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我怎么忍心再抛弃一次?

娃的吃喝拉撒睡,都要有人管,所以家里每天都会留一个人,家里的灯每天都会亮着。

记者通过细节的白描与鲜明的人物语言刻画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养母形象,同时将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变化——从悲痛到纠结再到幸福,作为故事的主线,推动着情节的延宕,文字叙述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传递出道德的正能量。

同样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一文中,记者用两个精炼的“微型故事”作为开头,来表现岩头村昔日之穷,对比出今日变化之大,激起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岩头村从前真穷:嫁进来的媳妇儿熬不住,偷偷跑了6个;村民卖头猪,光雇工把猪抬出去,就得花去猪价的1/4。

记者接下来用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讲述了村民不等不靠,团结一致,主动修路致富的创业故事。这种“口述体”的叙事方式,是对传统“新华体”写作方式的一次突破,让读者在千篇一律、形式雷同的扶贫综合消息中看到了一抹亮色。

其次,消息报道更具深度,记者更加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本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有的运用了解释性报道的表现方式。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又称新闻分析,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7]90。

《安徽阜南8 275名学生今年“回流”乡镇学校》所聚焦的正是“8 275”这一数字背后的新闻。真实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它印证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显著成果。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分析了“回流热”的成因与现实意义:“当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结构更加优化,家长、学生不愿再舍近求远”。不过,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何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呢?该报道进一步给出了解释,当地政府不等不靠,优先发展教育,通过金融创新的模式,找到了破解发展瓶颈的现实路径。

文章来源:《化工设计通讯》 网址: http://www.hgsjtxzz.cn/qikandaodu/2021/0627/805.html

上一篇:古诗词在通讯标题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写好一篇侦破通讯

化工设计通讯投稿 | 化工设计通讯编辑部| 化工设计通讯版面费 | 化工设计通讯论文发表 | 化工设计通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工设计通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